银行科技转型加速,大模型应用深入核心业务
随着银行业在数字化型中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将大模型技术融入到核心业务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聊天机器人应用上。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国内一些主要银行在科技投入和大模型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显露出投入的分化趋势。
根据钛媒体 App 对十家主要银行的分析,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及几家股份制银行,发现其中六家银行的科技投入出现了缩减。例如,建设银行的科技投入为244.33亿元,同比减少2.36%;招商银行则减少了5.49%,降至133.5亿元。这些银行在缩减科技预算的同时,依然在大模型应用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工商银行在智能客服、风控、报告生成等领域应用大模型的场景已超过200个,且调用频次达到了10亿次以上。
在效率提升和业务赋能的双重驱动下,大模型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例如,平安银行推出的 “慧小喵” 审计大模型,专注于审计流程,并因其创新性获得了工信部奖项。而建设银行的 “授信审批金融大模型财务分析” 则直接与信贷业务紧密相关,这些应用的专业化和针对性使得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此外,银行也开始重视技术平台的建设。建设银行打造了一个统一的 “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应用体系”,旨在提升整个集团的技术底座。同时,邮储银行强调 “全栈自主可控”,覆盖了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全方位控制,这一趋势在业内引起了关注。
尽管行业整体科技投入呈现出分化的趋势,一些银行在增资科技方面依然表现突出,如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科技预算均有所增长。总体来看,科技人员的数量在十家银行中保持了增长,显示出银行在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
空空如也!